古代夫妻同房,為何被稱為行「周公之禮」?行的又是哪個禮?

2025-07-08     花峰婉     反饋
1/3
古代夫妻同房,為何被稱為行「周公之禮」?行的又是哪個禮?

前言

封建背景下,古人把「禮」看的很重。「禮尚往來」是人之常情,「彬彬有禮」是生活習慣,「禮義廉恥」是人生態度……

若說男女之間,也存在條條框框的束縛,在某些飽受的朝代,男女之防十分嚴格,女人出門面紗不小心掉了都會被罵名節沒有了。

可是最早的時候,男女之間的禮儀約束並沒有一套完整的規範,男女互相看對眼了,面對面就能表明心意,當天就能約著一起夜會。

這樣開放的民風不利於社會秩序的管理,所以就有了一系列約束。約束的依據,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周公之禮」。

一、 周公輔政

周公,又叫周公旦,原名姬旦,是周武王姬昌的弟弟。

武王伐商,終於推翻了商王朝的統治,想要建立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的王朝,可他大業初成,不久之後就去世了。

周武王姬昌去世之前,叫來了弟弟姬旦,也就是周公旦,拜託他輔佐自己的兒子治國理政,也就是後來的周成王。

周公旦的才華並不在姬昌之下,但在那個人人守禮的封建王朝,世襲制之下是嫡長子繼承制,朝堂上下,國家內外,都十分看重一個人的品行。而周公旦的品行和才華再優秀,也只能作為輔政之人,並不可能取而代之。

周朝是夏商周有朝代記錄以來,逐漸確立了一系列禮儀制度的王朝,這些制度讓周朝的祭祀、典禮和儀式等都有章可循,這制度都和周公密切相關。

周朝,人人信奉鬼神,於是在慶典中對鬼神格外尊敬,從儀式到內心態度,都無可挑剔。大到儀式舉行的日期,小到祭祀所用的牲畜擺設,都遵循嚴格的規定。

朝堂之上有周公輔政,事事能保證處事公正合理,保護百姓的利益,保障國家的穩定。一些國家大事,年幼的周成王並不懂如何管理,周公就會履行輔政的職責從旁輔助,從不逾矩。

而周公也以美名為這個君主招賢納士,以「周公吐哺」的典故,宣傳周公的愛才之心。

這樣的周公旦,在接管國家大事治理之初,就發現了國內男女之情的混亂和開放。也許是百姓民風太過純樸,以至於對男女之防沒有半點思考,男女之間可以堂而皇之訴說愛意,可以隨意鑽小樹林,這對尚禮的王朝來講,確實不夠光彩。

於是,周公想到了以禮約束男女之事,始稱「周公之禮」。

二、 周公之禮

周公之禮的典故中,飽含兩層含義,一層是周公當時頒布的男女成婚所需要的禮數,即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每一個環節都有特定的說法,需要男女雙方商量行事,儘可能將婚禮辦的如意。

這七禮之中前六禮無外乎男女親家商量著約定時間、地點,彩禮和嫁妝,迎親的禮數和送親的禮節等等,最後一禮則是面相男女當事人,送入洞房之後要做的事。

敦倫,也就是行房之事。

周公旦曾攜妻子演示這些成婚禮節,但對於最後一禮,則由於私密性沒能在大庭廣眾下表演宣傳,但周公想到了另一種替代的方法,使用一分為二的葫蘆代表敦倫之禮。

葫蘆一分為二,是兩半瓢,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沒有什麼區別的葫蘆。

也就是說,男女就像葫蘆一樣,陰陽不同,當分開時是具有不同屬性的個體,可若這兩片葫蘆放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完整的葫蘆,就是合而為一,這暗示男女交合之時陽俯陰仰,以這樣的姿態進行繁衍的大事。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48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1K次觀看
呂純弘 • 14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管輝若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29K次觀看
呂純弘 • 22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