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小時候別說受苦了,估計連鋤頭都沒摸過。
之所以寫下《憫農》,是因為他要參加科舉考試,為了博取高官的喜歡,以求儘快踏上仕途。
正因為他寫下了這首詩,於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舉薦。
在考中進士,入朝為官後,一直標榜自己勤儉節約的李紳就開始花天酒地。
他勸別人「粒粒皆辛苦」,而他自己每頓飯要花費成百上千兩銀子。
某次,當地出現災荒,底層百姓窮苦萬分,為了活命只好成為流民,四海乞討為生。
面對此等情形,即便是貪官那也要上奏朝廷,給百姓爭取一點賑災糧食,畢竟寫寫奏摺又費不了多少勁兒。
沒想到,李紳不管不問,百姓們為了活命,只好從他的治轄地外逃至其他州郡。
除了不憐惜百姓,他還喜歡得勢欺人。
在進入仕途之前,他經常宴請年長賢者,與之交流治國之道,討論天下之事。
在當官前他按照年齡稱對方為叔伯,做官後他就逼對方叫自己爺爺,面目著實可憎。
面對他的如此行徑,就連舉薦過他韓愈,都以此為恥。
如果李紳是心口不一,那下面這位名人則是「窮怕了」,各種侵吞天地……
匡衡:貪官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