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老百姓當作民族英雄,但在歷史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北宋罪人
故事裡的事兒,說是也不一定真的是。
經過宋、元、明、清的民間小說、評書的演變,故事中的呼延慶懲奸除惡,守衛邊疆,成為北宋的國家棟樑,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但真實歷史中,誰又能想到他竟然間接地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評書中的英雄
宋仁宗時期,開國名將呼延贊的兒子呼延丕顯,得罪了太師龐吉,龐太師便誣陷呼延丕顯調戲妹妹龐貴妃。
宋仁宗信以為真,下令處死了呼延丕顯全家300多口。當時,場面十分震驚,更讓人於心不忍。
呼延慶的父親呼延守用和弟弟僥倖逃出,只能隱姓埋名地生活。
呼延守用在逃亡途中,生下了呼延慶。
呼延慶長大後得知真相,偷偷來到墳地,祭奠含冤而死的家人,不小心引來守墳的官兵。
呼延慶雖然勇猛,畢竟年輕,只好奪馬逃跑。
官兵緊緊追擊,呼延慶逃入一座院落,居然結識了包拯等人,被包拯搭救後逃離京城。
逃走後的呼延慶立誓要為家人報仇。
因為他們已經被龐太師盯上,呼延慶便跟隨父親向北逃亡到遼國。
在遼國,呼延慶不斷磨練技藝,學習兵法。
呼延慶成年後,向遼國借來人馬,組建了呼家軍,等待機會南下報仇。
多年後,呼延慶羽翼豐滿,在蕭賽紅的支持下,南下攻宋。
龐太師知悉呼延慶是為了報復自己,主動領命征討呼家軍。
不過他小看了呼延慶,龐太師的將領被打得節節敗退。
宋皇大驚,只好讓楊家軍出馬。佘老太君命穆桂英出征,不讓遼軍攻入京都。
穆桂英久經沙場,兩軍打得你來我往。
但呼延慶藝高人膽大,瞅準時機,率精銳沖入北宋軍陣,敲暈穆桂英,並裹挾穆桂英突圍而出。
宋皇迫於楊家的壓力,就和呼延慶商量,如果呼延慶放回穆桂英,並出兵抵禦西夏,就答應讓包拯重新調查呼延丕顯的冤情。
呼延慶欣然同意了宋皇的要求。
西夏雖然打得北宋無可奈何,但是呼延慶出征不久,就擊敗了西夏。
消息傳回京都後,龐太師惶恐不安,居然起兵造反。結果楊家將迅速拿下龐吉,並找出了龐吉和西夏勾結的罪證。
最終呼延丕顯一家沉冤得雪,龐太師被包拯的虎頭鍘處決。
呼延慶嫉惡如仇,聯合包拯,為世人除掉大奸臣龐吉。讓老百姓感受忠義打敗奸佞的痛快。
也由於各種戰爭,導致老百姓生活艱難,呼延慶抵禦外敵,讓老百姓渴望和平的心靈得以慰藉。
所以,在各類文學題材中,呼延慶和呼家軍被塑造成了民族英雄。尤其到了清乾隆年間的評書,呼家軍的故事甚至比肩楊家軍。
在小說故事中,為了讓老百姓看著過癮,合理美化、適當誇張的手法無可厚非。
但知識是會傳播的,也不能過度引導,不然會讓人分不清到底哪個是真實歷史,哪個是演義的。
真實歷史中的呼延慶真的和小說當中一樣嗎?
歷史中的小人物
正史中,北宋也有一位叫呼延慶的將領。
不過不是在包拯和宋仁宗那個年代,而是宋徽宗趙佶時期,擔任平海軍的指揮使。
這位呼延慶,從小喜歡跟隨家族的商隊外出採辦。
善於交流的呼延慶,學會了多國語言,比如契丹語、女真語等等。
宋朝時期,重文輕武,軍備廢弛。北邊的遼國經常騷擾邊境,宋徽宗便想聯合金國共同對付遼國。
宋徽宗派人到金國打探情況,但因為語言不通,無功而返。
徽宗非常憤怒,便又派王師挑選一些可用之人,再次前往金國。
因為呼延慶精通多國語言,便被選為隨行人員同使臣馬政一同出使金國。
當時宋、金時有摩擦,所以使團剛抵達金國,就被金國扣押了。
呼延慶善於交際,多番溝通下,金軍才沒有殺了他們,並把他們送到了完顏阿骨打的住處。
當時金國軍力強大,打的遼國毫無還手之力。
而阿骨打擔心北宋資助遼國,聯合起來對抗金國,所以對北宋來人十分警惕。
呼延慶仔細解釋,遼國是大宋和金國共同的敵人,闡明此次是為了結盟而來。
在呼延慶的勸說下,金主認為此事可行,便派人隨呼延慶前往大宋交涉。
不過呼延慶並沒有想到,他的這次出使,正中阿骨打下懷。
金主之所以同意結盟,一來是讓大宋承認金國的地位,二來起到緩兵之計。
呼延慶以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了,便向宋徽宗說明了此次出使的詳細情況。
宋徽宗也沒有發現金國的意圖,便安排使臣帶著詔書前往金國。
不過在路上,朝議大夫趙有開居然病死了,同時從河北傳來消息,說金國和遼國達成了協議,兩國已經和好了。
宋徽宗以為被金國欺騙了,便暫停使團的行動,讓呼延慶攜帶詔書送金國的使臣回去。
呼延慶抵達金國後,阿骨打發現居然只是詔書,正使都沒有來,非常氣憤。
呼延慶多番解釋,表示他們懷疑金國與遼國之間私下裡有聯繫,甚至會危害到北宋。
完顏阿骨打卻認為這是狡辯,說宋朝根本沒有誠意,直接下令將他們關了起來。
呼延慶多次請求,表示兩國之間存在誤會,並說明會如實向宋徽宗解釋,促成兩國的結盟。
阿骨打這才放了呼延慶,讓他回國彙報此事。
呼延慶回到大宋後,向宋徽宗報告此事。
宋徽宗也認為兩國合作後,就不用擔心遼國的侵擾了,於是派使臣趙良嗣再次出使大金。
在這次出使中,大宋和金國達成了海上之盟。
呼延慶的參與,間接導致大宋被金國的態度誤導,以至於之後靖康之恥的發生。
呼延慶在加速北宋滅亡中,是有一些作用的,被稱為國家的罪人也是比較合理的。
不過兩國之間的事情,更多的還是由國家的軍事實力以及掌權者的決策決定的。
海上之盟後,明明兩國應該友好往來的,但是北宋為什麼會被金國滅掉了呢?
相對孱弱的北宋
後晉末期,為了獲得契丹也就是遼國的支持,石敬瑭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居然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宋太宗時,想要奪回這塊要地,但是沒能成功。宋神宗時,也想通過變法,改變軍隊的頹勢,但是沒能果斷落實,草草收場。燕雲十六州就一直成了北宋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