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朱元璋對貪官污吏的痛恨,與他的出身和經歷有很大關係。
他自幼生長在民間,對普通百姓的苦難感同身受。
當年,正是因為元朝統治腐敗,才使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朱元璋靠打著"還我河山"的旗號起家,可不能讓大明重走元朝的老路。
然而,即便朱元璋如此嚴厲,貪腐之風仍然難除。
朱元璋建立的懲治貪官的法度,到了後來的皇帝那裡,便逐漸虛設。
做皇帝的,誰不想身邊都是自己的心腹愛將呢?有了這樣的靠山,再嚴的法律,也就如同一紙空文。
其實,朱元璋當年對胡惟庸的回答,已經說明了問題的關鍵。
那就是反貪倡廉,不在一時,而在始終。
懲治腐敗,永遠在路上。
這需要執政者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
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官員選拔任用、考核監督、收入分配等一整套完善科學的體制機制上。
從古至今,但凡一個封建王朝走向衰敗,無不源於貪官污吏的橫行。
而開國之君,往往具有先天的危機意識。
他們多是白手起家,對貪腐的危害性認識最為深刻。
然而,隨著統治根基的不斷鞏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反貪倡廉的壓力逐漸鬆懈,而"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貪腐之風,反而愈演愈烈。
這便是封建王朝更迭的一個必然周期。
但它給後人留下的教訓,依然發人深省。
結語
朱元璋從布衣到天子的傳奇經歷,以及他對腐敗頑疾的雷霆手段,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但他畢竟只是封建社會專制制度下的傑出代表。
古代的反腐倡廉,往往都帶著一種"人治"和"家天下"的烙印。
這也恰恰從反面說明,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管用又能世代傳承的反腐機制,對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