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各種各樣的資源呼呼啦啦地湧向康家。瞅著帳房裡數字像流水似的不停增長,康家的人高興得不行。
實際上,康紹敬當官就是為了助力家族發展。他心裡清楚,在當時富商肯定會被人嫉妒,只有靠當官才能讓生意長久做下去。所以他對百姓很好,深受百姓喜歡。而且,他還憑藉手中權力照顧家族。要是有外地商人欺負康家,康紹敬就想法子回擊;本地豪強欺負康家,他就出來調解。時間一長,康家的商號在鞏縣最受優待。好多商人都慕名而來投靠,搶著和康家拉關係,這讓康家有了很多社會資本。
【三、鼎盛:慈禧垂青賜「百萬」美名】
經過好幾代的傳承,到了清朝的時候,康氏在鞏縣已經很厲害了。那時,康家的當家人康惠,靠著出色的政治敏銳度,瞅准機會,不停地給軍隊提供布匹,康家一下子就把陝西的布市給壟斷了。
同時,康家搞起了木材廠、磚廠、造船廠,還投資了當地的土地買賣。各種賺錢門道,錢呼呼地來。沒幾年的時間,康家就攢下了像神話一樣的財富。當地有民謠說:「拿著百萬的錢財,鄉下誰也不敢惹康灰。」
不過真正讓「康百萬」這個名號在大江南北都出名的,還得從另一個傳奇故事講起。
1901 年辛丑年,八國聯軍把北京占了,慈禧領著光緒逃跑。第二年回宮的時候路過鞏縣。當地官員怕被怪罪,就讓康家拿出錢財來接待。康家當家的康鴻猷啥也沒說,很快就建了行宮,把人丁馬匹都備齊了,準備好好招待一番。這可把慈禧高興壞了。要走的時候,康家還拿出了百萬兩白銀進貢。慈禧感慨:「原來這地方還有百萬富翁吶!」
打那以後,「康百萬」這個稱號就成了康家的光彩。人們說起他們,都可來勁了。其他姓的有錢人家,也搶著學康家,盼著能得皇上的偏愛。讓康家特別高興的是,這事兒一下就把他們的名聲傳到了京城。朝廷里的大官都來討好,想拉攏這個神秘的大富豪家。當時洋務運動起來了,好多官員都琢磨著辦實業發財,爭著向康家討教,想知道這家傳了三百年的商業大戶是咋經營的。一個小縣城突然就成了有權有勢的人追捧的地兒,康家人也得意得不行,更顯擺自家的威風了。
【四、傳承:「留余」思想立家訓】
這樣的繁榮景象持續了一百多年呢。和別的望族三代就衰落相比,康氏咋就能傳承這麼長時間?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他們「留余」的家訓。這一思想一代傳一代,提醒後人別大手大腳,得懂得知足。
康家有這麼一句諺語:「一天的打算在於早晨,長遠的謀劃在於後代。」子孫們打小就得把家規記住,生活過得簡單節省。積累下來的錢財不是用來亂花的,而是接著用在做生意、買地產上,好讓財富越來越多。
這種管家的法子,讓康氏家族在變革的時代大風大浪里一直沒倒下。北洋政府那時候,康家產業還是完整的。到了民國時期,他們才慢慢不再處於巔峰狀態。
當然啦,要想讓這三百年的盛世延續下去,光忍辱負重可不行。康家的要害在政治手段上。他們老是盯著政治的動向,把自己擺在對的位置。明末那會兒,康家偷偷扶持李自成剩下的人馬,想著以後能報仇;到了晚清,康家卻反過來,使勁給朝廷捐錢資助,來表忠心。就靠這種能屈能伸、分清好壞的聰明勁兒,康家在亂局裡保住了產業。
當然啦,就算一直遵循祖訓,妥善處理各種事,康家也不能永遠存在。到了民國時期,他們到底還是沒躲過那巨大的變故。不過這三百年的風光,足以寫進歷史,變成一段被人傳頌的美談。